Categories: 中醫新聞

「簡易取穴法」帶給我們的思考

為了便於人們學習、掌握定位及取穴方法,歷代醫家創立了多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如兩耳尖直上與頭正中線交點取百會;兩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尖所抵達處取列缺;拇指向食指併攏,虎口處肌肉隆起最高點取合谷;站立時兩手下垂,手指緊貼大腿外側,中指尖端取風市……然而仔細推敲和思量就會發現,這些簡單易行的定位、取穴方法其實並不一定準確,與相對準確度較高的“骨度分寸法”還有一定的差距。


下面說一個早些年做過的“風市穴”定位取穴測量實驗:
1.一般資料 隨機測量100人,其中70名為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30名患者;發育均正常,肢體無畸形;男性65人,女性35人;年齡最大者62歲,最小者4歲。

2.測量方法 被測量者取立正姿勢站好,要求頭部不要前低、後仰;兩肩水平,勿向左右傾斜;腰部伸直,不挺腹、彎腰,雙腳拼攏;兩臂自然下垂,手指緊貼大腿。先將中指盡端在大腿外側正中點著處作一標記,再以點穴用鬆緊帶測穴尺一根,按骨度分寸法從髀樞(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至膝中橫紋水平線取19吋,最後觀察所作標記至膝中橫紋水平線的分寸。


3.測量結果 按以上兩種方法取風市穴,結果極不統一。骨度分寸與垂手中指端的差異波動範圍很大,垂手中指端標記在膝上6~11吋之間。100人中,與文獻所載的膝上7吋相吻合者僅10人,佔10%,而在膝上8~9.5吋者卻相對偏多。

此實驗說明“站立時兩手下垂取風市”與臨床實際大相逕庭,從《三國志》中雙手過膝的劉備看風市定位就更不靠譜了。再從“兩耳尖直上與頭正中線交點取百會”來說吧,“兩耳尖直上”這條線就很難劃准,因為它向前或向後可以有不同的傾斜度。


另外,簡易測量穴位尺寸也有一些問題。我們平常大都以手指的長短、寬窄為依據定穴,稱之為“指量法”,因為此法只限於自身使用,故又稱“手指同身寸法”。其中,最基本的,要數以中指彎曲後中節形成的梯形腰部橫線為1吋。然而,此長度由於不在手指邊緣,臨證是無法使用的,所以應予以淘汰。而代之以大拇指指節的寬度為1吋(《備急千金要方》中還定中指頂節為1吋);食中二指併攏後第2指節的寬度為1.5吋;拇指或食指上兩節的長度為2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後第2指節的寬度為3吋,簡稱“一夫法”,為晉代醫家葛洪所創,則受到大多數的歡迎認可。


筆者認為:若用簡便取穴法,就不能參以骨度分寸;若取骨度分寸法,簡便取穴法便應棄之,兩者不可兼而用之。筆者傾向於統一使用骨度分寸法,因為它是人體取穴定位最主要的依據。如用簡便取穴法,則必然會因部分病人的四肢長短個體差異或不成比例而造成比較大的偏差。而且,上肢或手指殘缺者還難以定穴,而按骨度分寸法取穴則無此弊。所以,針灸文獻中介紹的各種簡易取穴法,只能作為臨床定穴的參考而已。


後記: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說不能用簡易取穴法,而是我常年身在基層,從事教育培訓工作也比較多,看到很多講師講到穴位的時候現在都不講寸數兒或者一帶而過,直接就簡易取穴法了。經絡的重要性不用我來多說,離穴不離經也可以呀,老跟褲縫邊較什麼勁兒。對於新手學習經絡,我提倡先學古代解剖名詞與現代解剖對比,牢記經絡走形與穴位尺寸,然後細心觸摸尋找穴位感,最後自己尋找簡易法,不要一開始就懶省事兒,否則可能會影響對於經絡的理解。拜訪過很多針灸大師,很多號稱“不用測量,眼中有經絡,手下即穴位”,這都是長期經驗積累的吧,加油吧。

my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