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內經》教你治失眠——「陽氣滿則陽蹺盛」
失眠是常見症狀,雖屬小恙,然給患者生活、工作、精神均帶來嚴重干擾,影響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有關“目不瞑”、“不得臥”、“臥不安”的不同病因、病機之論述甚豐,分載於10篇經文中,茲舉在《黃帝內經》指導下治療罕見之失眠驗案1例如下。
病案舉隅
楚某,女,30歲,2005年6月21日初診。
失眠已1年,難入睡,早醒,醒後再難入睡。夜間尿頻達4次之多。日間精神不爽,昏昏欲眠。
長期來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口舌疼痛,咽喉不適,口乾苦,晨起少量黃色稠痰。
頭脹,後枕部疼痛,目脹有熱感,皮膚發紅疹,無痛癢,愈後留黑斑。小便黃色,大便不爽。有時胸悶胸痛,近3月經量減少,腰部痠疼。平時心情煩躁,激動易怒。
脈弦滑小數,舌邊尖紅。
分 析
本例臨床表現口腔潰瘍經久不癒,喉舌痛,口乾苦,目感脹熱,痰黃稠,尿色黃,煩躁易怒,乃至舌脈等,呈現一派陽盛火熱之象。
《靈樞·大惑論》:“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得瞑矣。”
《靈樞·寒熱病》:“陰蹺陽蹺……陽氣盛則瞋目”。
顯示陽氣滿盛則目不閉而失眠,蓋陽盛則熱也。可見失眠與陽蹺盛有關,此與本病之病情正相切合。
經文提出失眠起因於陽蹺與衛氣,陰蹺陽蹺起於足跟,上行入風池,絡於腦,會於目。
蹺脈之職能是,配合衛氣之運行,而主司身體和頭面部器官之動靜寤寐。
《靈樞·大惑論》:“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其理甚明。
處方及隨診
本例失眠與火熱互為因果,兩相干擾,延久難愈,考慮先治火熱,斷病魔之一臂。
處方:當歸,熟地黃,生地黃,黃芩,黃連,黃柏,黃芪,龍膽,土茯苓,象貝母、桔梗。
方取自李杲《蘭室秘藏》之當歸六黃湯。
其中三黃苦寒瀉火,攻病苦之元兇,二地甘潤滋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黃芪固護衛氣,當歸調和營血,加龍膽清肝火,土茯苓除濕毒,象貝母、桔梗消痰濁、利咽喉。
服藥1周,睡眠明顯好轉,口腔潰瘍、口乾舌痛、痰黃等火熱症狀減輕或消失。
複診仍宗前法,原方去土茯苓、象貝母、桔梗。
因患者素無飲水習慣,除囑咐多飲水外,方中增加車前子、豬苓、茯苓、澤瀉、萆薢利水之劑,促使熱毒隨小便排出,以提高療效。
再服7劑後複診,訴說上床不到10分鐘即入睡,口腔潰瘍消失,後枕部及頭目均未見脹熱感,紅疹已消退,大小便暢利,安睡無夜尿,脾氣亦好轉,脈滑不弦,再以首方鞏固治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