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是脾胃不好?別再錯下去了,看中醫怎麼說
脾胃是眾所周知的詞,但是人們對脾胃的作用瞭解卻很少。今日我們一起瞭解下脾胃的作用及脾胃的關係。
脾胃的作用
在我們身體中,脾就像物流公司,負責運化。中醫講“運化水谷精微”、“運化水濕”,具體的說是,負責運送消化吸收來的營養物到全身,並參與水液代謝。
而胃就像個大糧倉,被稱為“太倉”,可容納各種食物、負責初步加工、碾碎食物、腐熟水谷。
脾胃的關係
從醫這麼多年,我總結到‘脾胃學說’基於升降理論,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胃主納;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
後天之本——脾
提到脾臟,大家可能問,它位於身體的哪個部位?然而,中醫所說的五臟,與現代醫學說的同一個名稱的器官,卻不完全是一回事。
從現代醫學來說,脾與胃都在腹腔,脾在左季肋區後外方肋弓深處,胃的左邊。
“現代醫學是以解剖學為基礎的醫學體系,更注重實體,看得見摸得著”;中醫是以哲學為理論基礎,其思維方式等都很有自身特色,對五臟的概括比現代醫學器官的概念範圍大。
平時遇到沒胃口、消化不良等症狀,人們常會說是脾胃不好。因此,人們認為脾主要負責消化吸收、這樣說不完全對。脾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與免疫有一些關係,是人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心。
脾為後天之本,主要有四個功能:
運化
運化水谷和水液,將吃、喝進去的水谷精華輸送到全身各處。食物由胃受納腐熟,被分解為精華和糟粕,此時必須依賴脾的幫助,才能徹底對水谷進行消化。脾要發揮“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經肺之宣發向上、向外布散。
人體所攝入的水液需經過脾的吸收和轉化,分佈全身起到滋養的作用;同時,脾又能把多餘水液,及時傳輸到肺和腎,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以保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
目前,脾最常見的問題是脾濕,我傳授給大家一盒看舌苔辨別是否有濕的方法:如果舌苔很厚或有很多齒痕,一般都代表濕氣大。
另外,肚子脹、拉肚子、大便不爽不盡也是濕的常見表現。其實,每個人體內都有濕,但中醫講的是身體有濕,是指體內的濕太多了,超過了正常的水平。
升清
我解釋到,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向上傳輸,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營養全身。
統血
統血即統攝血液在血管裡而不外流。如有出現便血、尿血、崩漏等病症,考慮可能是脾不統血造成的。
主肌肉、四肢
肌肉的病變,比如肌肉萎縮等病症,可先考慮補脾、健脾。我說到“脾胃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脾胃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肝、心、脾、肺、腎、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臟對無行,會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
在給患者開方時,我比較注意脾胃的承受能力,總會加上一味健脾的中藥,因為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